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(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,大黄的用法用量)

1、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,大黄的用法用量

本品苦寒,善攻下泻热、活血逐瘀,故妇女妊娠期、月经期、哺乳期应慎服或忌服。又易伤胃气与气血,故脾胃虚寒、气血亏虚、无瘀血、无积滞、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。

#真相来了# 最近看了一个长白山采摘野山参的视频,要拜山神、系红绳、插花等等,讲究颇多,采下的山参也是尊贵无比,被称为“百草之王”。

人参是东北三宝之一,《本草纲目》中有“治男妇一切虚证,发热自汗,眩晕头痛,反胃吐食,痎疟,滑泻久痢,小便频数,淋沥,劳倦内伤,中风,中暑,痿痹,吐血,嗽血,下血,血淋,血崩,胎前产后诸病”的记载,被认为可以大补元气、复脉固脱、补脾益肺、生津安神,甚至有“起死回生”的功效。

2、大黄蛰虫丸的功效与作用

大黄也是一味常见的中药,味苦、性寒,有泻下攻积,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逐瘀通经等功效,被用来治疗实热便秘、积滞腹痛、湿热黄疸、血热吐衄、目赤咽肿、肠痈疔疮、瘀血经闭等。

大黄又有“将军”的称呼,药性猛烈,并不是每个医生都能用得好它,只有善于使用它的人才能利用其猛烈之性,在分量、配伍上拿捏准确,发挥出大黄应有的作用来。所以,大黄虽然可以救人,但如果使用不当却容易出问题,所以虽也是一味良药却也被认为不过是种泻药而已。

而人参呢?因为有“补药之王”的盛誉,很多人把它奉为药中上品,不管身体虚不虚,是哪种虚,都把人参当做滋补品,补得流鼻血、生口疮、大便秘结也全然不在乎,所以即使吃错了,被人参害了,也不认为是吃人参的问题。

3、生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
来看看吃人参有多少忌讳吧。首先,高血压的人就要谨慎,肝阳上亢,收缩压超过180mmHg的人要禁用,其次是感冒发烧时,不能服用人参,此外,失眠、过敏体质、湿热水肿、肾功能不全、大小便不通的人都要慎用人参。

对于人参、大黄乃至其他药材,清代名医郑钦安有句话叫做:病之当服,附子、大黄、砒霜皆是至宝;病之不当服,参芪、鹿茸、枸杞皆是砒霜。

至于备受人们推崇的人参,因朝廷不纳抗倭疏议,愤然称病辞官回乡,终成明代医学大家的王肯堂,更有“近世有用人参者,反有杀人之害”的警示。

4、牛耳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
如今,除了人参,三七等中药材轮番成为“网红”,很多人不辨体质,盲目服用,很可能起不到保健养生的作用反而让身体受到伤害。中药也是药,使用时,最好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下瘀血,血闭,寒热,破癥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”

《本经逢原》:“其功专于行瘀血,导血闭,通积滞,破癥瘕,消实热,泻痞满,润燥结,敷肿毒,总赖推陈致新之功。”

5、药用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
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味苦,寒、大寒,无毒。主下瘀血,血闭,寒热,破癥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平胃下气,除痰实,肠间结热,心腹胀满,女子寒血闭胀,小腹痛,诸老血留结。” 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李中梓:“味苦,性大寒,无毒,入脾、胃、大肠、心、肝五经。性沉而不浮,用走而不守,夺土郁而无壅滞,定祸乱而致太平,名曰将军。又主痈肿及目疾痢疾暴发,血瘀火闭,推陈致新。锦纹者佳。大黄之入脾胃大肠,人所解也。其入心与肝也,人多不究。昔仲景百劳丸,蟅黄丸,都用大黄以理劳伤吐衄,意最深微。盖以浊阴不降则清阳不升者,天地之道也;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者,人身之道也;蒸热日久,瘀血停于经络,必得大黄以豁之,则肝脾通畅,陈推而致新矣,今之治劳,多用滋阴,频服不效,坐而待毙嗟乎,术岂止此耶?至痈肿目疾及痢疾,咸热瘀所致,故并治之。”

《本草经解》叶天士:“气寒,味苦,无毒。主下瘀血,血闭寒热,破癥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。大黄气寒,禀天冬寒之水气,入手太阳寒水小肠经;味苦无毒,得地南方之火味,入手少阴心经、手少阳相火三焦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浊阴归六腑,味浓则泄,兼入足阳明胃经、手阳明大肠经,为荡涤之品也。味浓为阴,则入阴分,血者阴也,心主者也,血凝则瘀;大黄入心,味苦下泄,故下瘀血。血结则闭,阴不和阳,故寒热生焉;大黄味苦下泄,则闭者通。阴和于阳而寒热止矣,癥瘕积聚,皆有形之实邪,大黄所至荡平,故能破之。小肠为受盛之官,无物不受,传化失职,则饮留食积矣;大黄入小肠而下泄,所以主留饮宿食也。味浓则泄,浊阴归腑;大黄味浓为阴,故入胃与大肠而有荡涤之功也。消积下血,则陈者去而新者进,所以又有推陈致新之功焉;其推陈致新者,以滑润而能通利水谷,不使阻碍肠胃中也。肠胃无碍,则阳明胃与太阴脾调和,而食消化矣,饮食消化,则阴之所生,本自五味,五脏主藏阴,阴生而藏安和矣。”

《长沙药解》黄元御:“味苦,性寒,入足阳明胃、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经。泻热行瘀,决壅开塞,下阳明治燥结,除太阴之湿蒸,通经脉而破癥瘕,消痈疽而排脓。”

6、栀子茵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
《药性本草》:“通女子经候,利水肿,利大小肠,贴热肿毒,小儿寒热,时疾烦热,蚀脓。”

《本草纲目》:“下痢赤白,里急腹痛,小便淋沥,实热燥结,潮热谵语,黄疸,诸火疮。”

作用:本品有增加肠蠕动、促进排便、抗急性胰腺炎、抗病原微生物、抗肾衰、保肝、利胆、抗溃

7、酒制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
药理:①泻下:大黄酸为泻下主要成分,能刺激大肠,增加蠕动而排便,作用缓和,服后6小时左右排下稀便或软便;②抗菌: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某些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,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,其次为白喉杆菌、伤寒和副伤寒杆菌、肺炎双球菌、痢疾杆菌等,其原理是抑制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;③收敛由于鞣质所致,故泻后反有便秘现象;④健胃和利胆;⑤抗肿瘤:大黄酸、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、小鼠乳腺癌、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;此外,还有止血、降低血清胆甾醇作用。

临床报导:(1)生大黄煎水供漱口、湿热敷及洗涤,每日4~6次,治疗口腔炎、口唇溃疡及毛囊炎等,均有一定效果;(2)大黄粉和甘草粉5:1,撒敷臁疮,外加“千层”覆盖,每日1次,观察21例均洽愈。

大黄是临床常用的一味重要中药,它有很多别名,如《药品化仪》说:“大黄气味重浊,直降下行,走而不守,有斩关夺门之力,故号将军”,因而有“将军”之名,可见其药效迅猛。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,故又称“川军”,根据其饮片特征,也称“锦纹”。

8、中药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
大黄苦寒,其最重要的功效是泻下通便,是治疗热结便秘的要药,但对一般的便秘不要滥用。便秘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症状,特别是老年人,有的甚至7-10天才大便一次,且大便干结如羊屎,排出困难,常伴有头昏、腹胀、脱肛、痔疮等症状,异常痛苦。然而,便秘临床上分不同的情况,大的方面来讲有虚实之分,实证又有寒性便秘与热性便秘的不同,虚证又有阴虚、血虚、气虚等情况,所以治疗便秘是要辨证的,不能一泻了之,真正需要用到大剂量大黄治疗便秘的时候并不多。

大黄泻下作用较强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:“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”,这种用法在《伤寒论》中很多,主要用来治疗阳明腑实证,这种病常高热、神昏谵语、腹部硬满疼痛,由于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,津液大伤,病势危重,需要急下存阴,需立即使用大黄、芒硝、枳实、厚朴等来攻下泻火,如大承气汤。

大黄要发挥泻下作用需注意其用法,就是要生用、后下,煎10分钟左右即可,久煎泻下作用减弱。

9、芒硝和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

大黄有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,但如果单用大黄来治疗习惯性便秘,开始往往有效,但后期大便更难通下反而加重便秘,有的甚至导致大肠黑变病。这主要与大黄的苦寒之性有关,一方面是苦寒药物燥伤了津液,津液不足大便更加干燥;另一方面是苦寒太过伤了脾阳,脾的转枢功能更差而致便秘加重,可见中药药性的重要性。

俗语有“人参杀人无过,大黄救人无功”之说,大黄除了泻下通便外,还有很多重要的功效,但因其价廉,常被人轻视。

大黄能清热泻火,可清泻胃、心、肝等脏腑之火,尤其以清胃火为好,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的口舌生疮(溃疡)、牙龈肿痛,或吐血、衄血(鼻出血)。治疗火热妄行所致的出血,《伤寒论》有一良方,即三黄汤心汤(大黄、黄连、黄芩),但这个方有个特殊的服用方法,就是用开水泡一下,大概1-2分钟就可以服用,原文是“以麻沸汤二升渍之,须臾,绞去滓”,麻沸汤就是开水,这种用法并不会导致明显的泻下使用,主要是取药物的清轻之气以清火,火下去了,出血也就止住了。

10、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的功效与作用

大黄还是一味重要的活血化瘀药物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:“主下瘀血,血闭”,可治疗女性因体内瘀血导致的闭经,如大黄?虫丸,再如治疗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的复元活血汤等,都用到了大黄。

焦树德前辈还将大黄与甘草配伍用来止吐,是值得借鉴的的经验,其实这个与大黄重浊沉降之性有关,呕吐都是由不同原因导致的胃气上逆,“胃以降为和”,而大黄正是能降胃气的药,所以有效,当然使用时还得辨寒热。

通过以上介绍,我们可以将大黄的功效概括为三个字:清、通、降。